“
近日,一则葡萄因滥用催熟剂被销毁的信息在朋友圈疯狂传播。
植物生长调节剂,人工仿造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合成或从微生物中提取,具有植物激素活性安装监控经营范围;使用量虽少,却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;从功效上,可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、植物生长延缓剂、植物生长抑制剂、保鲜剂等。
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,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。据悉,美国目前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成分有54种,比中国多10种,其中25种未在中国登记;欧盟42种,其中21种未在中国登记;日本43种,其中21种未在中国登记;澳大利亚38种,其中17种未在中国登记。
按照《农药管理条例》,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管理范围,只有取得农药登记并获得生产许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,才能生产、经营和使用。根据《农药电子手册》2016年7月数据统计,目前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登记产品901个,其中原药150个,制剂751个,分别占到农药总数的3.96%和2.68%,使用范围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。
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,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成本低、用量少、见效快、投入产出比较高。专家认为,随着集约化栽培、反季节种植、设施农业的兴起,对作物植株生长、果实发育、储藏保鲜的要求会更高,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更迫切。而具有高附加值、高经济效益的小宗作物种植面积增加,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需求也会增加。
虽然绝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低毒的,但不能滥用。最近海南省发布一则通知,近期将组织开展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检查,重点查处氯吡脲、噻苯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无产品,发现违规违法行为,将对生产、经营和使用者从重从严查处。
陕西“葡萄案”,到底是谁惹的祸?
近日,陕西西安鄠邑区(原称户县)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,销毁约1万公斤使用了催熟剂的葡萄。不少网友被标题和图片误解,以为这些葡萄是因为用了催熟剂被销毁的,其实,这些葡萄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,影响了葡萄质量。因担心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,被勒令销毁。
近10年来,国内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。葡萄生产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,主要用于有核葡萄的无核化处理、果实膨大、果穗拉长、促进着色和催熟、提高坐果率等方面,使用较多的是以乙烯利、脱落酸为主要成分的产品。专家指出,虽然乙烯利可促进葡萄提早上色,改善外观质量,但使用不当可造成内在品质下降和落粒,尤其是耐贮性明显降低。据了解,目前一些优质葡萄产区已开始限制或禁止使用乙烯利催熟。
销毁是为了户县品牌
葡萄是西安鄠邑区(户县)的一张名片,“户太8号”葡萄更是远近闻名。据了解,鄠邑区葡萄种植面积达6.6万亩,年产量近10万吨。近几年,为了维护“户县葡萄”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,鄠邑区要求果农严格按照葡萄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管理;科学合理用药,克服短期行为;树立“户县葡萄”品牌保护意识,诚信经营,提高葡萄产业市场竞争力。
不过,一些种植户为了早上市获得更高收益,过量使用了催熟剂。8月11日下午4时许,鄠邑区农业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局的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组,来到秦渡镇禹王庙村的两个葡萄园。经调查,这两个葡萄园过量使用了催熟药剂。执法人员将园中约1万公斤葡萄全部摘下,进行石灰覆盖、深埋处理。
一果农表示,安装监控经营范围他一直都在使用一家农药经销商的药品,这次可能是对方给的药剂配比存在问题。“可能催熟剂用过量了,很多葡萄都落了。”另一葡萄种植户这样说。
鄠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卢海军介绍,曾接到果农反映,自家葡萄落果现象严重。据调查,禹王庙村近6亩“户太8号”葡萄违规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,造成了软粒、脱粒现象。这样的果子上市很可能砸了“户县葡萄”的牌子。“今年挂果量有点大,预计成熟期推迟,有些果农心急。使用催熟剂就是为了能早上市,卖个好价钱。”卢海军说。
这则信息在朋友圈疯狂传播,引起了读者的恐慌:之前吃的葡萄是不是也用了催熟剂?吃了之后是不是会慢性中毒?孩子吃了会引起早熟吗?以后还能放心吃葡萄吗?“这些人什么都敢往农产品上用,实在太缺德了!”“为了钱,他们什么坏事都敢干安装监控经营范围!”除了恐慌和疑问,对果农的谩骂更是不绝于耳。
据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查证,催熟剂是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很多水果在生产过程中都会用,而用量和范围有限制。
葡萄被销毁,是因为过量使用催熟剂,导致葡萄品质变差,这是过量使用效果适得其反的表现。一般情况下,果农不会过量使用催熟剂,吃水果也不会发生催熟剂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的情况。催熟剂作为植物激素,只对植物有用,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纯属谣言。
“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合理使用,但要结合气候、产量、树势等因素灵活掌握使用浓度。”金草帽农技专家赵雅梅对将催熟剂妖魔化的说法也不置可否。山东烟台农艺师姜文帅则表示,作为农业从业人员,应该客观理性看待葡萄使用催熟剂,不应盲目恐慌,更不必谈其色变!
催熟剂是咋回事
果农使用的催熟剂乙烯利与乙烯有关。乙烯是五大植物激素之一,植物自然生长就会产生,能够调节果实生长,提示水果该成熟了,果实的自然成熟就靠它。上世纪初,人们发现乙烯能够催熟水果,但因乙烯是种气体,用起来不方便,科学家就发明了乙烯利。
乙烯利学名2-氯乙基磷酸,一般为粉末状,溶解到水中能分解产生乙烯。乙烯在植物体内的积累,可以刺激植物体产生更多的乙烯。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,在高等植物体内,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,加速呼吸作用。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,已合成的生长素又可被植物体内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,可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,加速成熟。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,还可使瓜类植物雌花增多。
最常使用催熟剂的,主要是那些极难长时间保存的水果,如娇嫩的温带、亚热带水果,如果自然成熟收获后运输,很容易变质腐烂。通常在水果没有成熟的时候用乙烯利处理,让水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成熟。
正是有了这样的处理技术,我们才能吃到世界各地的水果。经过乙烯利处理的葡萄等水果,不论营养还是口感,与自然成熟的水果相差不大,成熟均匀、色泽光亮,更有卖相。乙烯利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,一直被当作催熟剂使用。
研究表明,在巨峰葡萄上采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,乙烯利浓度适当,可促进葡萄物候期提前,同时有利于提高果实的总糖含量,降低有机酸含量,增大糖酸比,提高维生素C含量;过量使用不利于葡萄生长,会提前落果,口感变差。
金草帽农技专家谷建欣是一位老牌葡萄种植专家。他说,在水果、蔬菜上使用乙烯利是合法的,不仅中国在用,日本、西欧等也在用。葡萄上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只要不超过1毫克/千克,即可上市。如果残留量略高,可推迟上市,残留达标即可上市。
谷建欣表示,现在葡萄大都采取套袋措施,品种不同,乙烯利用量不等。葡萄成熟有两个标志,一是该品种应有的颜色,二是该品种应有的糖度。在葡萄上色且有一定糖度时,合理使用乙烯利,可实现葡萄提前上市。但不能使用太早,因葡萄酸度高时使用效果不明显;如果葡萄仅上了色而糖度低,使用乙烯利后葡萄口感差,也不会被消费者认可。谷建欣建议,种植户不要一味追求早上市而放弃质量、口感,砸了招牌,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。
此次销毁这么多葡萄,主要原因是果农盲目使用乙烯利导致过早落果,而且口感、品质变差。“这样的葡萄即使不销毁,拿到市场上也卖不出好价钱,反而会影响当地葡萄的名声。”卢海军说。
乙烯利:催熟植物无碍于人
乙烯利是有机磷化合物,阮光锋指出,大剂量的乙烯利有急性毒性,中毒症状为对皮肤、粘膜、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,但毒性较弱。在可查的两例乙烯利急性中毒案例中,一个人直接吃了20克乙烯利粉剂,另一个人空腹喝了250毫升乙烯利溶液。
根据2016年12月18日发布、2017年6月18日正式实施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》(GB2763-2016),在水果中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为1~20毫克/千克,其中葡萄为1毫克/千克。
至于很多人担心,食用水果残留的乙烯利导致慢性中毒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。美国环境保护局(EPA)的一份报告认为,正常成年人每日可接受的乙烯利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.05毫克。也就是说,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日摄入3毫克乙烯利不会对健康产生任何损害,相当于3公斤符合国家标准的葡萄的乙烯利最高残留量。每天吃3公斤葡萄,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。而乙烯利可溶于水,仔细清洗水果,也可大大减少水果表面的乙烯利残留。
有传言称,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。实际上,乙烯利能催熟葡萄等植物,但对人无效。专家指出,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物质,前者多为小分子非蛋白质类化合物,后者多为大分子蛋白质类化合物。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动物的作用或动物激素对植物的作用,目前还未见报道。
“无论乙烯还是乙烯利,都不会在人体内表现出性激素的作用,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。”阮光锋说。
科学用药 任重道远
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范围广泛,但使用技术要求较高,要特别注意使用时期、使用剂量、使用方法、使用温度、品种敏感度及与其他药剂的复配禁忌,否则极易造成蔬菜、水果等品质和产量的下降。
近年来,各地都发生过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当使用引发的减产案例。2006年,洛阳一菜农在5亩盛花期的黄花菜上同时喷施复硝酚钠和噻苯隆,导致黄花菜全部萎蔫凋落;同年,新疆吐鲁番一果农因不当使用赤霉素,导致葡萄果粒不均匀,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;2007年,大连某地果农因在1万多亩幼果期油桃树上使用了高浓度胺鲜脂,令油桃叶片出现豆粒大小的斑点;2010年,四川绵阳一果农因未掌握好乙烯利的喷施浓度,导致其种植的葡萄未完全成熟就脱落;2011年5月,江苏一瓜农因在非适当时期使用膨大素,导致西瓜“爆炸”……
记者了解到,西安鄠邑区正在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,从农资销售到使用,再到葡萄销售,执法人员全程跟踪、检查。鄠邑区农业局总农艺师刘燕说,此次主要加大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和密度,检查农资投入品安全。“要让种植户认识到滥用催熟剂不但得不到收益,还会被处理。”
鄠邑区葡萄种植规模大,当地如何维护葡萄的品牌形象呢?记者了解到,除了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之外,鄠邑区农业部门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安装电子屏,对葡萄基地实时监控。据鄠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主任陈紫康介绍,目前已在17家葡萄种植企业、合作社安装了监控系统,可实时监控约8000亩葡萄园,将来会逐步推广到普通葡萄种植户。
为了推动葡萄标准化生产,鄠邑区正在试点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,合格证标注产品名称、产地、生产者信息等,印制二维码,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,就可以了解投入品的使用信息及农产品出园前的检测信息等,很方便。
“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葡萄已是供大于求,果农只有注重提高品质才有出路。”谷建欣说,采用科学整枝、配方施肥、绿色植保、控制产量等新技术,不用催熟剂,也能生产出优质葡萄来。
种子天下协办单位:
安徽茂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安徽谷顶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江西瑞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咸阳撒可丰复合肥有限公司
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(更多合作企业火热招募中...)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